國際銅期貨首個合約完成交割 各項規則經受了市
3月22日,上海期貨交易所(下稱“上期所”)子公司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下稱“上期能源”)國際銅期貨首個合約BC2103順利完成交割,交割量6225噸,金額3.7億元。參與交割的包括江西銅業、中銅國貿、五礦有色、托克投資(中國)、LOBBHENGPTELTD、EAGLEMETALINTERNATIONALPTE.LTD.等境內外企業。至此,國際銅期貨業務流程全部走通,各項規則經受了市場檢驗。
2020年11月19日,國際銅期貨在上期能源正式掛牌,以“國際平臺、凈價交易、保稅交割、人民幣計價”為上市模式,全面引入境外投資者參與,填補了銅產業鏈國際貿易人民幣計價套保工具的空白,也是中國期貨市場首次以“雙合約”模式實現國際化的期貨品種。自上市以來,國際銅期貨市場運行總體平穩,規模穩步提升,投資者結構合理,市場功能逐步發揮。截至2021年3月15日(BC2103合約的最后交易日)共運行77個交易日,累計成交153.38萬手,累計成交金額4143.02億元;日均成交量1.99萬手,日均成交金額53.81億元,日均持倉量1.92萬手。
3月12日,上期能源批準同意萬寶礦產(緬甸)銅業有限公司生產的“MONYMALPT”牌陰極銅注冊,這是該品種上市以來首個新增的國際注冊品牌,對于上海銅價格影響力輻射亞太地區將產生積極影響。截至目前,國際銅期貨共有52個注冊品牌和可交割品牌,包括21個國內品牌和31個境外品牌;有位于上海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7家指定交割倉庫,截至3月15日的期貨庫存為6378噸。
市場人士認為,國際銅期貨為全球銅產業鏈提供了新的風險管理工具,提供了以人民幣計價的透明、公允的國際市場價格,更好地滿足了境內外實體企業和投資機構的風險管理需求。國際銅期貨與上期所滬銅期貨形成合力,通過“雙合約”服務境內關外保稅市場、離岸銅市場以及國內銅市場,對于提升中國銅產業價格影響力有重要意義。
上期所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交易規模的擴大和市場投資者結構的優化,國際銅期貨將在促進國內外銅產業鏈和供應鏈深度融合、拓展人民幣在國際實物貿易和金融市場中的結算規模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下一步,上期所和上期能源將進一步加強市場監管和風險防范,做好滬銅和國際銅期貨的投資者教育和市場培育工作,根據合約運行情況和市場需求優化合約規則,研究在境外設置國際銅期貨交割倉庫的實施方案。積極推動企業將來在銅國際貿易中、推動主要銅資源出口國在對華貿易中使用國際銅期貨價格作為基準價,更好服務“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提升中國銅產業價格影響力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記者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