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軍“和平方舟”號醫院船結束訪問東帝汶啟程回國
“歐洲需要與中國開展新能源汽車合作”——中國新能源汽車慕尼黑車展受關注
2023年的慕尼黑車展是一個讓歐洲成為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的轉折點。
2023-09-13 12:02
中國電影科技:回望千山路 前行萬里春
電影從誕生那天起,就與科技發展緊密關聯:電影膠片的母體是化學工業與照相術,攝影機和放映機出現的前提是冶金技術、機械工業的進步和電燈的發明。
2023-09-13 10:00
鋰電池回收有了綠色高效新技術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唐偉研究員團隊將材料接觸起電這一物理現象與催化學科交叉融合,提出接觸電致催化新機制,并開發了一種綠色、經濟、高效的鋰電池回收技術。
2023-09-13 09:58
超乎想象!工蜂也能“變”蜂王
圓圓的腦袋、胖胖的身體、鼓鼓的屁股、顯眼的黃色和黑色的斑紋,看起來非常可愛的熊蜂,是設施農作物最理想的授粉昆蟲之一。2000年,科學家在解剖比較熊蜂的工蜂和蜂王的生殖器官時發現,熊蜂工蜂具有和蜂王類似的受精囊,而且受精囊的生理結構和分泌物也與蜂王類似,只是大小不同。
2023-09-13 09:56
我國綠氫規模化應用實現零的突破
中國石化塔河煉化公司生產管理部副經理劉子英則表示,這是第一次把綠氫引入煉油企業來進行加工。值得一提的是,范林松說,庫車綠氫項目所用的光伏組件、電解槽、儲氫罐、輸氫管線等重大設備及核心材料全部實現國產化,有效促進了我國氫能裝備企業發展。
2023-09-13 09:42
距地120光年系外行星或存在海洋和生命
NASA科學家利用詹姆斯·韋布望遠鏡對K2-18b(質量是地球的8.6倍)進行研究,發現了含碳分子的存在,包括甲烷和二氧化碳。K2-18b其內部也可能包含一大片高壓冰,類似于海王星,但可能有更薄的富含氫的大氣和海洋表面。
2023-09-13 09:39
科學家設計出迄今最強單原子控制系統
滑鐵盧大學量子計算研究所(IQC)此次使用小型玻璃波導去分離激光束并將它們聚焦到4微米,這大約是人類發絲寬度的4%。這種強大的控制方法兼具了簡單與精確,顯示出操縱離子編碼和處理量子數據以及在量子模擬和計算中實施的前景。
2023-09-13 09:38
生物制造讓建筑更有“生命力”
未來的建筑可能由具有自我修復能力的材料建造而成,比如利用經過基因改造的微生物,生產擁有各種先進性能的生物混凝土。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則在紅細胞中發現了一種酶,該酶與二氧化碳反應可以產生碳酸鈣晶體,讓混凝土自我修復。
2023-09-12 09:38
多學科聯合將“鹽堿地”變成“噸糧田”
“把貧瘠低產的鹽堿地變成枝繁葉茂的‘噸糧田’”,“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專家、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劉兆輝與同事們用了短短一年時間實現了上述變化。劉兆輝向記者表示,鹽堿耕地質量和產能協同提升是鹽堿地改良利用研究的重點和難點,也是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重要抓手。
2023-09-12 09:36
我國超過3500公里公路完成智能化升級改造
記者從11日召開的2023北京數字交通大會獲悉,目前我國超過3500公里公路完成智能化升級改造,京雄高速河北段、滬杭甬高速、杭州繞城 復線、成宜高速等一批智慧公路已建成運行。
2023-09-12 09:32
中國制造“走出去”,海信踢出“世界波”
中國制造 一起努力!
2023-09-12 09:27
四家機構聯合主辦,2023開源創新榜征集評選活動正式啟動
開源在提高生產效率、促進信息共享、推動技術進步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推動全球科技創新和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近年來,我國支持開源發展的政策力度不斷加大,開源技術在眾多關鍵領域得到了更深入和廣泛的應用,國內開源生態建設日益向好。
2023-09-12 09:23
天舟五號貨運飛船順利撤離空間站組合體 計劃9月12日受控再入大氣層
天舟五號貨運飛船在軌飛行期間,曾于2023年5月5日撤離空間站組合體,獨立飛行33天后再次與空間站組合體進行交會對接,繼續開展了相關空間技術試驗。
2023-09-12 09:07
他們讓二氧化碳17小時后變成糖
作為天津工業生物所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團隊中的一員,該所副研究員楊建剛至今回憶往昔仍非常激動。
2023-09-12 09:06
黃、綠、紅三色看黃河沿岸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