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病”有救了!新一代微生物菌劑走向產業化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在長時間、無節制地施用農藥肥料之后,被人們稱為“土壤病”的土壤板結、惡化、菌群失調等現象屢見不鮮。5月8日,科技日報記者從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得到消息,該實驗室的產學研項目“新型固氮殺蟲殺菌的微生物菌劑的生產工藝”取得重大進展,其研發的新一代多功能農用微生物菌劑——兼具高效殺蟲、抑菌和生物固氮功能的熒光假單胞菌,在青島首次試生產中獲得成功,標志著該項目產業化邁出了關鍵一步。專家認為,此舉給治療“土壤病”帶來了希望。
土壤是寶貴的農業自然資源。作物產量高低、收入多少,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土壤的肥力。一旦土壤質量惡化,作物就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土壤的團粒結構、有機質、土壤微生物,三者是一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有機系統,決定著土壤的肥力大小和土壤環境的優劣。
記者了解到,根據中國土壤現狀,本項成果引進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的最新生物菌研發技術,聯合山大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山東大學—亥姆霍茲生物技術研究所共同研發的一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生物活性卓越的高科技技術。
該實驗室專家告訴記者,該微生物菌劑兼具生防和生物固氮雙重功效,能有效緩解因多年使用化學農藥和肥料造成的土壤板結、惡化、菌群失調等現象,促進作物根部養分吸附、運輸、存儲及轉化功能。產品集廣譜、高效、營養、促生、提品質、增產量為一體,對根腐病、莖腐病、青枯病等有明顯的改善作用,對土棲害蟲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可廣泛適用于農業生產等多種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該項目是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青島即墨藍谷進行成功轉化的第一個項目,同時也是山東大學青島校區自落戶即墨藍谷以來,就地轉化的第一個產業化項目。
在科技成果轉化難成為世界性難題的當下,其轉化過程頗具看點。
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早在2018年底,即墨市城建開發有限公司多次對本項目進行實地調研、考察。在對該項目的技術先進性、市場需求情況等關鍵因素進行深度考量之后,后者于去年5月與山東大學青島校區簽訂了科技成果轉化合同,并投資1.3億元,專門成立青島德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載本項目的產業化發展。
在即墨城建開發公司有關負責人看來,此項成果有前途,也是該企業多元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嘗試。
自疫情爆發以來,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始終把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誕生了不少成果。最近,谷立川教授帶領研發團隊積極開展新冠病毒新型檢測試劑研究,經過反復科研論證,研發出用于準確檢測新型冠狀病毒變異后核酸檢測的試劑盒。第一批10萬人份的一次性病毒采樣管與保存液已定向捐贈予了湖北省婦幼保健院。
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將充分發揮學科優勢,用實際行動在科研攻關中表現出了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為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貢獻“國重力量”。